我们 ABOUT US

智慧社会来了?!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个词:智慧社会。其实这个词说新也不新,那为什么要提这个词呢?因为它又双叒叕提到智慧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没错,是智慧社会,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提了很多年,建设落地也有段时间了,大家相对比较熟悉,智慧社会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建设已经与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等齐名,成为了国家战略。从中未见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的身影,这又是一个什么节奏呢,本人表示很忐忑。

怎么我们还没有全面实现智慧城市,又要提出一个“智慧社会”的概念呢?智慧社会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它与我们熟知的智慧城市是相关的。从目前的认知来看,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但它们又不是包含关系,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相比,二者范围不同、内涵不同、对象不同,概念有交叉的部分,互为补充。接下来,我将从概念、共性、范围、内涵、对象等方面帮助大家作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所谓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而智慧社会是新网络、新数据条件下面向创新2.0的社会新形态。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融资创新等不断为全球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城市文明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就像是我们历史上所经历过的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社会形态一样,只是它是一个比信息社会更为高级的社会阶段,是智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社会形态;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社会是智慧城市的衍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小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共性

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替代性的概念,而是社会在智慧城市发展基础上的理念深化、内容延伸和范畴拓展。智慧社会是一个相对于智慧城市更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的概念。智慧城市的社会形态必然是智慧社会。智慧社会体现了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的有机结合,对于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智慧社会是国家发展进步,由大国发展至强国的基础与标志。但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注重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

城市管理和民生是两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区别

首先,两者的范围尺度不同。智慧城市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以城市城镇为基础。而智慧社会描绘的是对智慧城市后续发展的前景,不仅涵盖城市,还覆盖广大乡村,“智慧农村”是智慧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但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各个城市往往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不相同。在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硬件方面的智能化进步。为此,建设智慧社会的时候,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出发,以上下一盘棋的大局观和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未来,智慧社会要在统一标准、技术的基础上,强调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智慧的产品与服务扩散到全国。智慧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智慧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动实现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

简而言之,智慧城市是让一部分地区和人先“智慧”起来,而智慧社会则是拉着农民朋友一起奔“小康”,两者所涵盖的建设范围不同。

其次,智慧社会跟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建设的对象不同。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一个一个的城市为建设对象和评测对象的,举例来说,当一个城市解决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实现了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等等智慧项目,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城市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而智慧社会则不同,智慧社会是以整个“社会”作为评测对象的。没有哪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哪一座城市是一座孤城。智慧城市职能的实现不只在于本身的智慧化改造,离不开与其他智慧城市的互联。要想实现真正的智慧社会,那么城市与城市彼此之间的沟通问题是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建设智慧社会的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打破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智慧城市建设只有手拉手一起走,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社会。

另外,从运行机制上来看,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相较智慧城市致力于打造的政府、企业、居民的互动机制而言,智慧社会更强调在科技支撑下的创新系统协同。生产、生活、治理、服务将更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某种程度上而言,智慧社会是在政府提供智慧平台、标准的基础上,由企业、机构、居民共同打造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而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参与尤其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智慧城市是单向的,而智慧社会是双向的。这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最显著的区别。智慧城市关注自上而下,以治理和服务为主,更多从政府侧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解决的是政府主导的事,如城市管理、政务审批、民生服务、生态能源、交通管理、安全应急、产业升级等,点多面广。而智慧社会更加关注百姓层面。一方面,从民众的角度去开展工作,自下而上去支持、配合政府的治理,辅助政府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更关注生活层面的市场化应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智慧城市更多从政府角度来斟酌,重点解决城市治理、政府审批、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问题,那么智慧社会则更加着重关注百姓层面,从民生角度去配合政府管理义务。

总的区别在于范围、建设对象、运行机制的不同。

四、目的

其实我们不是第一个提智慧社会的国家。20129月,韩国主管信息化建设的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发布了《智慧社会和智慧韩国的未来战略》报告,提出了“智慧韩国”的发展目标,指出智慧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变革,将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带入智慧社会,“智慧韩国”的内容就是韩国实现先进的智慧社会。智慧社会目标提出的目的在于:

帮助解决城乡智慧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城市不重乡村、城乡数字鸿沟变大等问题。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是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念创新,体现了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智慧社会建设有利于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智慧化发展顶层设计,构建以东促西、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智慧社会建设新格局,发挥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群、城市带、智慧小镇的引领辐射作用,以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随着智慧社会建设的推进,城乡数字鸿沟、群体数字鸿沟将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将逐步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联动化、社会治理精准化。

帮助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不是“四化”平行推进、等量推进的“齐步走”,而是有机结合、互为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递进式、接力式的“四化”发展模式不同,我国“四化”发展具有并发式、叠加式、跨越式的鲜明特征。智慧社会正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载体,也将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四化”同步发展仍面临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同步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大等突出问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我国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四化”同步系数均值还有一定差距,分别处于“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的不同阶段。建设智慧社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不断完善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功能,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从而更好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在建设智慧社会具体路径上,要加快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增强“四化”同步发展的提升力;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牵引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提高“四化”同步发展的承载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四化”同步发展的支撑力。

五、思考

对于智慧社会这一“新兴概念,我们应该多观察政策方面的指引,看其对智慧城市等行业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发展。那么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机会点在哪里?可拓展的机会和行业在哪?就目前来说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  推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智慧社会的标志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它的基础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快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普惠化信息基础设施。从购物、点餐、理财、社交到超市购物、旅游、看电影、买火车票、医院挂号甚至是在路边小摊买菜等线下场景都在快速数字化。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成熟及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将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变革。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方面更多贴近民生和服务,其关键的技术在于智能感知、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

2、  加大力度在技术创新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作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有力支撑。技术创新无论何时都将是主题和核心。

3、  关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慧社会作为智慧城市的外延和补充,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标。其实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有类似的说法。该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要求,更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分为三大方向:特色鲜明、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重点解决“城市病”。以此为基础在产品和解决方案上有所衡量。如:智能治理、智慧服务、智慧生活等。

4、  持续推进智慧城市项目: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基础,打开智慧社会的窗口。所以我们仍然要把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智慧社会的相关工作,联合政府、相关企业共同推动实现继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后的第三个“百年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智慧社会。